okooo手机官网下载让物料处理更简单
全*咨询热线:13803920360

1700个好故事点赞中国式现代化央企答卷!

发布时间:2024-02-20 14:27:18 作者: okooo手机官网下载
案例介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目标要求,更好展现中央企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担当作为,进一步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今年4月,由国资委宣传局、人民网联合主办的

  本届活动共收到广大中央企业申报的图文及视频作品2700余件,经初步筛选展出作品1700余件。一个个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央企业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科学技术创新、乡村振兴等方面作出的新贡献和取得的新成就,彰显国资央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目前,参选的优秀央企故事正在官网集中展示,欢迎各位一起来为中央企业优秀故事点赞!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在官网搜索作品名称或公司名称,进入作品底部进行点赞。

  2023年的初夏时节,国家能源集团河北公司衡丰电厂厂前区又是一片繁茂绿意,蓝白相间的厂区建筑与天空和白云互为映衬。

  作为河北省衡水市首要电源和热源点,20余年来,该厂始终扛起能源保供政治责任,坚持做强做优火电,推动新能源、综合能源“两翼”齐飞,在衡水的沃土上演绎了一幕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剧目。

  沿着衡水市中湖大道一直向北,湿地公园、健步路、航空小镇依次而过,犹如穿行在一片绿色的海洋,路的尽头就是衡丰电厂。

  “刚建厂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而现在我们已是城市中心!”望着周边的工业和居民区,建厂初期就参加工作的生产技术部副主任李学军说道。

  城市电厂怎么干?怎么样打造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绿色企业?衡丰电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走一条城市友好型、园区共生型绿色企业道路。

  时光无言,成绩自有世人铭记。2006年,结合国家对煤电机组最新要求,衡丰电厂敢为人先地实施1号机组烟气脱硫改造,成为河北南网第一台老旧机组改造的范例;2009年,机组供热改造如期完成,将市区分散式小锅炉供热转为清洁集中供暖;2013年,烟气脱硝系统投运,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80%;2015年,先后实施双塔双循环、湿式电除尘等改造,大气污染物排放达到超低排放标准;2017年,开始铺设工业供热管网,解决工业公司用能难题;2019年,创新性采用分区喷氨智能化监控技术,机组深度减排成功;2022年,脱硫废水综合治理项目投运,实现脱硫废水全部回收利用……

  矢志守护一方蓝天,奉献清洁低碳的能源,是衡丰人的共同追求。截至当前,衡丰电厂承担着衡水市2500万平方米采暖供热和东西两线家企业工业蒸汽用能任务,已替代衡水市区、滨湖新区所有采暖燃煤锅炉、地热井和工业新区所有燃煤蒸汽锅炉,为地方节能降碳作出突出贡献。

  在衡水市西郊,中湖光伏电站30万平方米的方形场区内4万余块太阳能电池板向阳而立,超2500万度绿色电能经由汇流箱、升压站、电网等设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工厂、学校和千家万户,这是衡丰电厂从传统型火电企业向着火光互补型综合能源企业迈出的有力一步。

  “无比激动也无比自豪!”2021年,从事火电生产近30年的李建社被任命为该厂新能源建设办公室主任。

  “别人走路都是躲着阳光,生怕晒黑了,而我们是一群‘追光人’,哪里光照足,我们就去哪里。”最初,新能源办公室的几个人开车逐家摸排附近工业公司,遇到条件好的企业,就同他们打感情牌,算经济账。就是凭借一股闯劲儿,两年多来,他们踏遍周边50个县市区,行程超10万公里,摸排政府机关、工业公司、学校等300家,在广袤的燕赵大地留下了他们奋进的足迹。

  “作为一群‘门外汉’,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作为河北公司首个集中式光伏项目的建设负责人,李建社在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供参考,缺乏有关技术人才的情况下,抱定“没有样板,我们就做样板。没有标杆,我们就成为标杆”的信心和决心,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中湖22兆瓦光伏项目的工程建设,不仅培养了一批集中式光伏项目建设人才,还形成了一套标准规范高效的建设方案。

  截至5月10日,中湖光伏电站已经获得国家能源局首批绿色电力证书,累计为电网输送绿色电能25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0.8万吨,减少碳粉尘排放0.9万吨、二氧化碳2.1万吨,二氧化硫3.2吨,氮氧化物4.6吨,为“双碳”目标推进贡献着衡丰力量。

  2022年10月23日,衡丰电厂污泥掺烧项目负责人刘卫东紧张地盯着湿泥和半干泥输送系统的运行DCS画面。

  “湿泥输送泵运转正常。”“螺旋给料机运行稳定。”对讲机中,好消息不断传来,不多时,市政产生的污泥通过输送设备送至输煤皮带,在原煤仓与燃煤混合后送至炉膛充分燃烧,污泥掺烧试运成功。

  污泥作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残留物,如何高效、安全、低成本地处理这些污泥一直是个难题。填埋、堆肥等这些传统污泥处置方式会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二次污染。而衡丰电厂污泥掺烧项目耦合发电能轻松实现污泥“变废为宝”的华丽转变,不仅生态环保,还可促进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

  “污泥掺烧项目能将市政产生的污泥通过输送设备送至输煤皮带,在原煤仓与燃煤混合后送至炉膛充分燃烧,将污泥中的二噁英、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在炉膛高温分解,让污泥变为清洁的电能,燃烧后的粉煤灰还可作为相关建筑材料,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衡丰电厂污泥掺烧项目负责人刘卫东说道。

  作为最早一批探索综合能源创效的企业,衡丰电厂依托机组节能环保优势,已将传统热电机组转化为园区及城市的电、热、汽、水、灰等多样化生产生活用能的综合能源供应中心,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率,为衡水市生态文明建设、水污染防治及“无废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围绕国家目标改革发展、提质增效,为城市百姓所需贡献力量、奋勇争先,这就是衡丰精神,是衡丰人的信仰。”在该厂2020年版厂志扉页的一句话,道出了全体衡丰人共同的心声。大江日夜流,慷慨歌未央,一幅新时代绿色、低碳、节能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画卷正在衡水大地徐徐铺开。

  2022年7月22日,在中国铁路昆明局统筹下,云桂铁路云南有限责任公司带领下,历经14年建设,由中铁二院勘察设计的大瑞铁路大保段正式开通运营,至此,彩云之南,美丽滇西,苍山洱海间又增加一条铁路大通道,中铁二院在复杂艰险山区再次铸就了一座新的工程丰碑。

  大瑞铁路是我国第一条穿越横断山脉,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国家Ⅰ级干线铁路,而第二条面临横穿横断山脉的项目则是世纪性战略工程川藏铁路,大瑞铁路规划建设难度由此可见一斑。大瑞铁路处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途经区域地壳强烈抬升成高原,同时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靠拢,大理至保山段穿越断层带59条,主要褶皱带21条,工程地质条件具有“三高”:高地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四活跃”: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活跃的岸坡浅表改造过程的特征。

  大瑞铁路大保段沿线山高谷深、构造运动强烈,岩体破碎疏松,滑坡、崩塌及泥石流、高地热与高温度高压力热水、高地应力等不良地质问题突出,对线路方案有重大控制作用。因此,在勘测和设计过程中,中铁二院大瑞铁路勘察设计团队突出地质选线的原则,精心勘察、合理选择线路方案,如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及区域深大断裂发育,线路尽可能避开或远离活动断裂及深大断裂;在无法避开的情况下,线路采用短距离、大角度通过断裂带,同时对性质复杂、不易处理、集中分布的不良地质地段,则尽可能绕避。虽然大保段只有133公里,但比选线多公里,通过加深地质工作,反复研究,选择了工程方面最具可实施性的方案。

  大瑞铁路长度大于10公里的特长隧道共4座,分别为秀岭隧道17623米、大坡岭隧道14665米、杉阳隧道13390米和大柱山隧道14484米。工程之难,难在隧道,因为横断山脉为南北走向,而大瑞铁路为东西走向,所以线路多数段落需穿越莽莽大山,这就造成隧道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辅助坑道设置条件有限,无法“长隧短打”,只能在隧道一侧增设平导,用于工程车辆、机具等的交通循环通道及铁路的防灾救援通道,如此隧道基本采用在进出口独头掘进,比如秀岭隧道进口工区实际独头施工正洞超过10公里,创下了山岭隧道独头掘进亚洲纪录。

  为环保和防灾减灾,大瑞铁路线路选择最好能够降低展线,以正交或大角度方式长隧穿越横断山系,以高桥大跨跨越澜沧江河流,沿河线路以跨河、进洞绕避山地灾害为主的减灾设计原则,达到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轻本线的地质灾害、降低受灾风险的目的。全线会让站按照无人值守设计,并缩减优化信号楼等占地面积,线路途经苍山保护区时,沿保护区边缘行进,像平坡车站,在设计时为避免对环境的破坏,结合现场地形,充分的利用既有施工通道,消防水池等设施设于隧道横洞内,以此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针对大瑞铁路大保段“三强”(强雷电、强风速、强地震带),中铁二院将“抗雷电、抗强风、抗地震”三抗设计充分运用于电气化设计当中,采用防震减灾设计以及滚雷法仿真设计便于经受当地频繁地震的考验并适应极端雷暴天气,全力保障沿线轨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营。

  “坚守”是中铁二院大瑞铁路勘察设计小组成员最多提起的一个词,分管该项目的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蒋良文足迹遍布于高原大山之巅、大江大河之畔,成都、昆明、大理、保山之间辗转往来了不知多少趟;如今的中铁二院大瑞铁路总体、大瑞铁路配合施工项目部副经理汪海龙2008年一毕业就投身大瑞项目,青春在此挥洒,经验在此积淀;隧道专业设计负责人宋智来曾经在杉阳隧道口驻扎一年多,就为了时刻掌握施工变化,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地质专业负责人段燕平是在这一个项目配合施工最久的二院员工,如今他的女儿也奋战在大瑞线上,两代铁路人,一条大瑞线……“还有一位老同志,这个月就要在项目上退休了,我们在考虑给他搞个活动,弄点仪式感。”汪海龙说,14年间,二院人上下一心、携手前行,各专业通力配合,各单位齐心协力,一批批二院人接续努力,奋战到今天。坚守大瑞,不离不弃,在二院大瑞铁路勘察设计人员眼中,大瑞如同他们的孩子一般,从无到有,看着他呱呱坠地,看着他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看着他从蓝图变成现实,看着“复兴号”绿巨人在钢轨上奔驰往复,看着漾濞站、保山站旁当地老百姓高兴参观,满是热切目光,“这一切都值了。”

  大瑞铁路大保段区域地位重要,途经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沿线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这一铁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保山等地不通铁路的历史,将加强完善西部边疆铁路网结构,极大便利沿线各族人民群众出行和货物运输,加快滇西旅游资源开发,对促进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2年12月4日晚,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上滴水成冰,但却让人热血沸腾——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即将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漫漫黑夜,无边旷野,第一时间找到返回舱的艰巨任务,再次落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载人航天搜救回收技术团队的肩上。

  “只有顺利完成搜救回收,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才能宣告圆满完成。”团队负责人宋磊表示,“为航天员铺就温暖、安全的‘回家路’,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这次搜救任务,是在东风着陆场开展的首次冬季夜间返回,极寒和暗夜对搜救回收是极大的挑战。当飞船开始返回时,小组成员都在焦急地注视着、等待着,直到听到“发现243信号”的口令,大家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这个口令的发出,说明定向仪指示准确,捕获到了信标,返回舱冲破“黑障”、顺利打开了降落伞,正在按照正常程序返回。此时,定向仪作为核心装备,犹如一双“慧眼”正顺着信号源“紧盯”返回舱,并发出“243信号跟踪正常”的调度口令,引导搜索力量迅速向落点靠拢。20时09分,返回舱平安着陆,工程着陆场系统再一次做到了“舱落机临”,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大家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奋斗者,正青春。这个曾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成员多人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等荣誉的团队,于2023年5月喜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辉煌的背后,是团队一代又一代青年科技工作人员,坚守“为航天员顺利出征、安全健康返回提供科技支撑”使命,传承精神、接续奋斗,在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史上留下的一个又一个光辉的印记。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五号,‘921团队’全程参与搜救回收,创造了多项纪录。”22所所长、党委书记陈欣宇说,在单位内部,一直沿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为团队命名,这令小组成员十分自豪。

  成立于1995年的“921团队”,主要承担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返回舱搜救定位装备研制和载人飞行保障任务。28年来,团队紧紧围绕载人航天工程总体需求,支撑着陆场系统,建成了一张针对着陆返回舱的陆、海、空、天一体,近、中、远程结合的立体化搜救引导网络,有力地保障了航天员顺利出征、安全健康返回,走出了一条具有我国自主特色的航天器着陆回收技术创新发展之路。

  怀赤子之心,立鸿鹄之志。“921团队”以载人航天精神激励青年一代勇挑重担,屡次拿下载人航天工程中多个重点项目研制任务。1997年,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搜救用车载短波定向仪样机,1999年11月21日该设备成功找到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2001年,团队研制出我国首台船载定向仪,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海上应急溅落区搜索返回舱提供了关键手段。

  “青年始终是团队的骨干力量。伴随着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推进,青年科技工作人员不断成长、成才,研发关键人员年轻化、专业化特点日渐凸显。”团队带头人李雪介绍,团队现存技术人员30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18人,17人具有高级专业方面技术职称,35周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68%。

  厚植青年科学技术人才成长沃土,让青年骨干打头阵、当先锋,是“921团队”的育才秘诀。每一次神舟返航,青年小组成员都会分布在搜救回收的各个岗位。有人搭乘搜救直升机和汽车赶赴飞船落点;有人跟随搜救船提前部署在数千公里外的海上应急溅落区,在风浪中为航天员保驾护航。

  80后小伙李蕤在团队中主要负责海上保障。每次执行海上任务,他要将设备装在搜救船桅杆的最高处,并按操作规程测试、标校,每天在规定时间开机检查,保持设备时刻处于最佳状态。有次执行任务时遭遇台风,他吐到胃出血,一个多星期吃不进东西。即使在这种状态下,每天要完成的工作他一样也没落下。

  团队成员张永宏对李蕤“遭过的罪”深有体会。从参与神舟一号任务至今,张永宏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海上任务,不过应急搜救的情况从未出现。一次次“无功而返”,倒让他很欣慰。“用不上我们最好,说明发射顺利,这比什么都重要。”他说。

  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我国密集实施载人航天任务,“921团队”也开展了科研大决战。

  “无论是在火箭发射上升段,还是在飞船着陆回收段,又或是在航天员出舱工作时,‘921团队’都在默默地守护航天员的安全,不停地刷新一项项纪录。”张永宏说。

  21个月内,“921团队”实施了1000余次实验、测试,形成了各类论证报告、设计报告、测试报告等图纸文件近千份,设备交装后,配合部队实施大小训练、演练近百次;会同所里其他部门,直接参与任务保障人数近百人次;累计陆上行程10余万公里,海上航行近2万海里。

  勇担青春使命,书写时代华章。如今,80后、90后科技工作人员已是“921团队”的中流砥柱,甚至00后都褪去稚嫩,在各自岗位上开拓进取。以科研实力护航神舟“回家路”,以创新成果助力航天强国梦,朝气蓬勃的“921团队”将继续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深入实施,涌现出一批活力竞相迸发、动力更加充沛的现代新国企。中铁建南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建南沙投资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铁建2015年在南沙打造的重大战略投资平台。

  三年来,该公司以“明晰战略、激活人才、完善机制”为抓手,秉承中国铁建地产集团“首创、实干、开放、系统”的价值理念,在拓展城市综合开发运营业务的同时,持续做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板块,实现了从“经营项目”到“经营城市”的转变,创造了中国铁建深耕城市的“南沙模式”,交出改革“靓丽答卷”。

  中铁建南沙投资公司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国企改革全过程,充分的发挥公司党总支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引领公司发展的重要作用。

  该公司党总支书记、执行董事李宏杰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公司在集团公司党委的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统一路径更加清晰,党建工作与改革发展、生产经营融合更加深入,干部职员干事创业积极性显著提升,市场化机制各项措施全面走深走实,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在推动改革落实中发挥了重要政治保障作用。

  该公司党总支通过加强与政府单位、区属国企、属地银行及项目属地街镇的合作共建活动,并结合业务实际创建“红联共建”党建品牌,实现互学互补、互利共赢。目前已有超80家政企单位成为“红联共建”阵营成员,开创了全方位党建工作新格局。

  与此同时,该公司坚持强化党建政治引领,将党建力量“嵌入”重点项目,推动土地经营、大宗整售、项目建设及企业整体蒸蒸日上实现开花结果,推动党的领导与生产经营全方位深度融合。

  2015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挂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被赋予“加速度”。而就在这一年,在全国关注的南沙大开发中,中国铁建一马当先,在南沙设立平台公司,牵头全系统在南沙区域的建筑市场开发、经营承揽和协调管理工作。

  在发展初期,该公司专注城市综合开发和运营、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以及房地产开发三个业务板块,利用中国铁建的央企品牌和全产业链优势,与南沙自贸区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相结合,探索并实践出了“产业和投资搭台,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唱戏”的经营模式,打响了中国铁建在南沙的品牌,在政府和社会层面均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推进国企改革过程中,该公司积极走出“舒适区”。首先,该公司抓住环球中心商务体运营、凤凰广场商业体运营、东涌污水处理厂、综合管廊等市政设施建设工程运维的契机,加大运营人才培育和引智引才力度,补齐公司运营短板。

  其次,聚焦南沙规划,深耕片区开发。根据官方规划,南沙自贸区分为7大区块,功能各有侧重。该公司紧密围绕政府规划,不断的提高城市研究能力,研究南沙自贸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机遇,研究南沙自贸区各个区块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提前做好战略布局。

  此外,该公司将积极推行“配建+地产”模式。通过配建移交投资所需成本高、社会影响大、公益属性强的大型基建或公建配套设施,增强与南沙官方的协同合作能力。

  作为中国铁建地产集团公司的国企改革试点单位,该公司从完善产业链、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加强人才建设等多个角度着手。其中,人才是未来竞争的重中之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有利于有效发挥人才的作用,实现国有公司制作经营目标。

  该公司通过“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模式,压实公司经营责任,科学评价经理层经营管理的业绩表现,驱动经理层“力出一孔”,做大做实经营成果。

  此外,该公司持续探索推动“操盘手”项目管理模式变革,明确“项目操盘手”主导项目生产经营权责,按开发需要进阶动态配置8个线条专业技术人员,跨专业围绕项目经营高效开展工作。与此同时,还针对营销体系进行市场化改革,对营销人才配置标准、职级薪酬体系及考核激励机制做全面迭代,重点强化项目团队人才配置,提升营业销售平台能力。

  过去8年,该公司在南沙区大开发中,在综合开发运营、商务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城市更新以及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等创新经营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

  该公司依托中国铁建环球中心综合体项目,打造“千亿级”总部基地,先后协调中国铁建系统超过20家二、三级单位落户南沙,逐步形成了以中国铁建为主,上下游企业为辅的大型产业链,吸引设计服务、建设施工、房地产开发、金融服务等不同产业集聚。

  展望未来,该公司将聚焦“一体两翼,多点支撑”战略方向,拓展产城融合、TOD综合开发、持有资产运营、城市更新、配建、代建等创新业务,突破传统土地获取瓶颈。通过全产业链复合型投资,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良好协同,优化调整业务结构,加速业务经营创新,争取早日打造成为集团公司的创新业务投资平台。

  “我们快一点儿,他们的操作压力就小一点儿,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就推进一点儿”!2022年3月下旬,在唐山疫情突发港区紧急封控的情况下,装船机的远程无人化调试顺利完成,标志着国投曹妃甸港无人化作业链条实现理论上的全畅通。连续十几天坚守在调试一线、不断协调沟通的刘金朋说,“调试成功的那一刻,真觉得汗没白流劲儿没白使啊!”

  刘金朋,男,1981年8月出生,2004年4月加入中国,同年9月参加工作,是一名有12年港口一线年的信息化管理工作经历的老兵,现任国投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

  在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刘金朋同志坚持学以致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政治理论、业务素质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预见性能力培养相结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眼于解决港口工作的实际问题。多年来由于思想、工作方面都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单位先进员和先进工作者。

  刘金朋同志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港口生产技术工作,有12年一线技术员履职经历,负责了多项港口大型技改项目,解决了多次复杂技术难题,多次荣获交通公司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奖项。主持了多项研究课题,带领研发团队开展了公共散货港口生产智能化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全流程控制管理系统研究、设备监测智能化研究、取装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研究等4个大项共11个课题的研发工作。申请发明专利2项,取得了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其中生产智能化关键技术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适用性和自动化程度方面优于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在国内公共散货港口率先实现了复杂环境下全自动堆取作业,成果评定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项目600万元的资金支持。此外,在省内及行业科学技术创新方面,他带头主持的“国投曹妃甸港生产智能化应用示范项目”被评为河北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主持开展的“国投曹妃甸港基于工业物联网架构的现场智能感知系统”被河北省科技厅评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几年整个港口行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变革期,刘金朋同志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关键节点,在公司领导的决策和支持下,围绕公司“绿色、阳光、智慧”港口建设愿景,系统地提出了国投曹妃甸港“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数字化发展策略,通过这几年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很好地推动了国投曹妃甸港数字化转型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疫情爆发伊始,客户在疫情期间面临无法到现场办理港口业务的新问题,港口生产经营面对重大影响。未解决这个问题,他向公司领导立下了军令状,针对目标客户亟待解决的新的需求和模式进行了充分的研判,仅用一周时间带来团队开发了业务线上办理相关功能,实现了客户通过电子签章线上办理装船作业委托、装船作业计划、物权更转等港口业务;同时打通与产业链协同相关单位的信息互联,为客户提供全流程、多元化、一站式的精准服务,使客户足不出户就可办理路港航相关业务并跟踪生产动态,真正的完成了线上流转,确保客户业务不受疫情影响,支撑了疫情期间公司的生产和商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目前这样的平台还在持续地优化升级,国投曹妃甸港的业务模式已经彻底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自投用至今共在线次,处理物权变更和物权确认166单。

  对内打造基于生产运行智能化的工业网络站点平台。通过对标学习,他带领团队从智慧安全、智慧生产、智慧环保、智慧资产生产运营的四个主要方面开展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建设,用数字化手段推动港口本质安全、生产作业智能化、环境感知与治理、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可视化管理。目前国投曹妃甸港已经实现了包括装船机在内的所有单机的远程无人化作业,具备了一定的环境感知与集中监管能力,智慧安全和智慧资产建设也在有序推进。

  通过孜孜不倦的实践探索,他带领团队从生产管理、组织调度、操作工艺、设备无人化四个层面同步开展了数字化升级,目前国投曹妃甸港的生产智能化的建设已经改变散货煤炭港口传统运行模式,实现设备控制智能化、生产操作集控化、生产数据数字化、业务协同线上化。

  在刘金朋及其团队的努力下,国投曹妃甸港连续4年获批唐山市两化融合重点项目,2020年国投曹妃甸港生产智能化项目被评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示范项目。

  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大胆尝试,一项项创新成果正在公司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一项项荣誉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肯定。“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作为一名科技工作人员,我会为港口明天技术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怀揣着“数字梦”的刘金朋,用行动书写责任与担当,跑出港口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度”。

  十年砥砺,使命在肩,中国电信湖南公司以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为使命,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上闯出新路,绘就出了芙蓉国里共朝晖的美好画卷。

  数说新跨越。光网建设厚积薄发,5G建设势如破竹,算力基建突飞猛进,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新跨越,构筑数字化新底座。

  速说新引擎。依托以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各行各业定制信息化解决方案,跑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加速度,建设数字化的经济的新高地。

  述说新生活。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数字乡村,信息化全方位服务人们日常生活,数字乡村引领新的“山乡巨变”,社会治理迈入“云”时代。

  自2022年10月24日,党的二十大代表、江北公司数控车工阎敏随湖北代表团从北京返回湖北后,他的生活节奏就变得和往常不同了。

  当天,航天三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杰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博与阎敏座谈,第一时间听取二十大代表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分享出席盛会的感受。

  冯杰鸿表示,希望阎敏代表带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学习感受和体会迅速传达给单位职工。回到岗位后,要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数控加工上继续精雕细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为航天技能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作为一名生产一线技能工人党员,身处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倍感自信自豪和责任重大。我们要以习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武装头脑、指导生产实践,保证加工的产品零缺陷,切实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劲头做好本职工作,解决更多的生产加工难题。”11月10日,在湖北省总工会举行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首场宣讲报告会上,阎敏结合亲身参会经历及岗位工作,分享他的学习感悟。

  次日,阎敏在湖北省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团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训班上分享他的学习体会,他关于创新“积少成多”的观点让现场的青年工作者们印象深刻。

  这次分享反响很好,跟他此前在江北公司与青年职工代表的分享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带着这样的疑问,他去找了江北公司青年工作负责人。通过一对一试讲,阎敏找到了窍门:每分享一些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悟,就穿插讲一段参会期间亲身经历的故事。

  回忆此次出席党的二十大盛会,阎敏说“激动”的心情很难用语言确切地表达出来。他的日程也排得满满当当,每天都很难在12点前睡觉,因为有大量的会议材料要学习,还要与所在企业沟通体会,同时为接受各个媒体采访做好准备。

  有一次,为了一段1分钟的视频,阎敏硬是在宾馆里反复录了2个小时。如何用手机?选取什么角度?眼睛看哪里……阎敏坦言,这都是自己不擅长的,但是要达成目标,就要拿出100%的努力。要是年轻人来做,肯定几分钟就搞好了。这样的例子被用到了分享中,很快拉近了他与现场年轻人的距离。

  11月1日,在去往火箭产业园总装总调中心给生产一线员工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路上,阎敏向一同前去的《湖北日报》记者说道,这是他第一次走进快舟火箭总装总调中心。平日里与喷管打交道的他,非常期待和总装一线的职工交流。

  交流时,阎敏谈道,在北京展览馆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时,他从一件件实物模型、一段段生动视频、一幅幅图片图表中,感受到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展馆内有一面集中展示我国各领域自主研发的关键产品的陈列墙。“当时我暗下决心,回去后要带领团队立足工作实际加强创新,争取让咱们的产品下次也能出现在展厅里。”

  35年来,阎敏所经手的“咽喉”型号产品合格率一直是100%,他精湛的技艺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诞生,参与研制的产品先后五次亮相盛大阅兵仪式,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从北京回到孝感的第二天,阔别一线生产岗位半个多月的他,立刻换上熟悉的蓝色工装,到熟悉的数控机床前,与工作室的工友们一起研究解决几项零件工艺流程中的难题。

  “航天是个庞大的协作体系,任何一个人都是‘螺丝钉’,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立足岗位创新。”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阎敏这样说道。

  阎敏加工的喷管,就是火箭的“咽喉”,负责将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喷射出的火焰转化为动力。而喉衬是喷管内最窄的部位,在火箭发动机工作时,要承受极大的高温和高压,环境最为恶劣。正是这里,加工精度要求控制在0.005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三分之一。

  阎敏是第一个敢在“咽喉”处动刀的人,他摸索出来的喉衬部位加工技巧,使3000余台喉衬顺利满足了加工精度要求,并且合格率100%,因此被外界称为“咽喉主刀师”。

  2022年11月17日,在湖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开幕式暨第三届“湖北工匠”表彰大会上,阎敏受邀出席技能人才交流分享会。他讲述个人成长故事,并鼓励广大青年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做匠人之事,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阎敏从19岁进入车间,干的第一份活就是车工。车工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在那个年代,手工磨刀是必修课,只要能把刀磨好,车工的活就算干好了一半。

  磨刀都在厂房外面,寒来暑往,阎敏从来就没想过调到别的轻松些的岗位,只是一心把刀磨好、把活干好。在他的手上,有很多磨刀时被砂轮磨破的细小伤痕,伴随着这些伤口一起出现的还有成为车间“抢手货”的车刀。而他本人也在各种技能比武中斩获佳绩,成为公司的“名人”。

  真正让阎敏动了调岗心思的是在2000年,江北公司成立了数控加工车间之后,公司引进的一批法兰克系统的数控机床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要改变领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他要从公司的技术骨干变为技术“小白”,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可能走上了“独木桥”。另一方面,阎敏心里清楚这样的领域虽然未知,但却是今后的发展的新趋势,在加工复杂型面和大批量生产时具有很大的优势,大有可为。

  一钻研就是两年,数控技术教材、说明书、英语词典成了阎敏形影不离的工具。正是有了最近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阎敏才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阎敏已经从当年的“小白”成长为“大国工匠”,并且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了一大批技能人才。

  “师傅最不喜欢听的话就是‘差不多’。”如今已成长为敢在产品“咽喉”处精加工的“第二把刀”,江北公司数控车工杨勇回忆起师傅阎敏的教导,“一次,师傅加工完一个零部件后,让我去测量,我上去比划了一下,说‘差不多合格了’后,师傅很生气,那一次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在阎敏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有15名技能工人在全国、省级技能大赛中跻身前三名,26人次被授予全国、省级技术能手。

  11月22日,阎敏在航天三江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党的二十大精神暨集体学习会上作专题宣讲,这是他第8次集中分享学习体会。他表示,将认真履行党代表的职责,带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努力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产业工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和阎敏一个学校毕业的同学们,很多已经走上管理岗位,阎敏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机会,但是他思来想去,依旧是觉得在一线干活踏实,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在阎敏的认识里,家里人干工作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父亲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来到航天,作为学校老师干了一辈子;自己的两个兄弟也在航天,如今儿子也投身航天事业……三代人都是本分的航天人,他为此感到很自豪,也特别满足。

  此次出席党的二十大盛会,阎敏结识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朋友圈慢慢的变大,他迫不及待地想回家和家人分享他的收获。他的行李箱里装着党的二十大代表、足球运动员王霜的签名,这是他为儿子准备的礼物;一个挖掘机玩具,这是出差前答应孙子的礼物。只不过孙子几天前就哭着闹着说不想要礼物了,因为他更想爷爷早点回来陪他玩儿。

  “追光者”系列微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基层一线的电力工人,如,大山里的供电台区经理、特高压线路守线人,以记录一天工作为主线,讲述他们真实却不平凡的追光故事,展现央企员工的爱岗敬业、担当奉献的精神风貌。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视频主人公——荆国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荆国春,中远海运港口公司旗下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退休员工,高级技师,1982年参加工作。40年来,他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工作上勇于创新,先后获得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技术能手、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等荣誉称号,所在集体被评为天津市模范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

  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专一行。在荆国春身上体现出的“工匠精神”,深深激励并感染着他身边的所有人。如今,他所带的徒弟们正奋战在港口集装箱大型设备维修一线,为中国式现代化港口建设贡献智慧与青春。

  2018年9月的一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分类专家吴振海和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郝明德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沙漠里进行环保调研。突然,一片芦苇一样的草丛映入眼帘。

  吴振海一眼就认出来,这丛并不起眼的“杂草”可不简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又名蒙古冰草,为禾本科优质牧草,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陕西等地,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出芽率仅为1/1000,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名录。

  就在这片沙卢草旁边,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靖24-32井场,半米高的沙卢草点缀在黄色采气树周围,迎风翩翩起舞,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沙卢草对环境极为挑剔,但凡土壤受到污染,一定无法存活。“毗邻采气井场的沙卢草,难免要接触到钻井泥浆,它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在对钻井泥浆和地下岩屑进行成分分析之后,两位专家解开了心中谜团:钻井泥浆和岩屑中,明显含有营养无害的物质,能改善土壤的结构。在这样的环境里,最挑剔的沙卢草可完全活下来!

  能把钻井泥浆处理到“无毒化”,长庆油田究竟做了什么?两位专家走进了井场。原来,长庆油田长期以来就把钻井泥浆液及岩屑的全方位无害化治理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攻关。规定建筑设计企业在完井后30个工作日内对井场废弃钻井液,通过固液分离,稳定固化,再铺上厚度大于0.3米的沙土恢复地貌。

  后来,长庆油田与环保专家一道,对1991年至2015年间的钻井井场进行了环境保护调查,发现不仅井场附近植被恢复良好,而且农作物生长良好。沙卢草竟出现在许多井位上,根系深厚,生长良好。

  “如果能够直接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就可以像化肥一样促进植物的生长。”谈到泥浆的时候,吴振海开始在心里勾画起了新用途。

  除了沙卢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蓑羽鹤也在这片沙海中往复迁徙,成了“采气树”的朋友。

  全国最大的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位于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脆弱,植物成活率低,国家级保护鸟类更是罕见。

  而这里却是蓑羽鹤的保护栖息地。每年5月,蓑羽鹤都会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来到毛乌素沙地繁衍后代。而这样一个时间段,也正是气田开发的黄金季节,但为保护蓑羽鹤的生存环境,苏里格气田在部署井位时采取避让政策,宁愿牺牲产量,也要保护环境。9年来调整气井部署,先后避让100余口气井,影响天然气产量不可估量。

  但欣慰的是,通过委托鄂托克前旗森林公安局对栖息地内的蓑羽鹤数量进行监测发现,辖区内蓑羽鹤的数量由当初的25只增长到200多只,气田开发让出来的地方,成了蓑羽鹤的“家”。

  现在,来这里看鸟拍鸟的人也多了,成群结队的蓑羽鹤有的在水中嬉戏,有的姿态优雅地散步,和蓝天白云、绿色草原以及不远处的黄色采气管线形成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卷。

  库布齐——中国第七大沙漠,由于距离北京仅715公里,它被称为“悬在首都头上的一壶沙”——如遇大风,它便以沙尘暴的姿态令华北为之色变。

  但,谁又能想象得到呢?仅10多年的时间,库布齐沙漠腹地达拉特旗原本一眼望不到边的“死亡之海”里,慢慢长出了黄芪、紫穗槐和沙柳,狐狸、野兔出没。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一匹矫健的“骏马”奋蹄驰骋在这片重现生机的土地上。它是国家电投集团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者基地,蓝色的光伏板规则地排列成一匹矫健的骏马图样,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骏马电站”。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曾经库布齐沙漠,在清洁能源的发展模式下,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以一骑绝尘之势,成为国内光伏产业的“领跑者”。

  2016年,姜丽娟放弃在杭州打拼8年的高薪工作回乡创业,方圆几里不见人烟,信号彻底消失,创业之路异常艰难。返乡路上遇到了一位大爷,大爷为了和驻守边关大漠的孙子通话,和姜丽娟一同翻山越岭,爬到树上才听到手机那头传来的孙子的声音。大爷眼里的光让姜丽娟更加坚定了建设家乡的决心。几年后,姜丽娟成为了村里民宿产业的带头人,联通基站覆盖了村里的每个角落,跨越千里的牵挂不再被信号阻挡,专业的医疗资源不再遥不可及,下姜村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一场数字革命正在重塑乡村,从此,在梦开始的地方,挡不住的信号让我们与世界比邻。